文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文学园地

一条小溪流淌着文明之光

作者:汪文涛    发表时间:2024-11-13    浏览次数:827  次

        在桐城的老城区,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贯穿在市井烟火中,虽细如经脉,却别具风情。六百余年来,以莽莽群山赋予的清淑之气,静静地滋养着这座小城。

        它叫桐溪塥,源出于桐溪,即今之龙眠河。龙眠河是桐城境内主干河流之一,由西北群山而下,流经丘岗、平圩,入东南菜子湖,河道总长48公里,丰水季节,水位高挺,漫荡汪洋。河水傍县治北门关而过。洪武末年,南昌人胡俨来任知县。因城西南一带地表高出,无湖池之水灌溉,农田旱则无收,经地形勘察后,可引桐溪水自流入西南,于是在县治北门西观野岩设关筑塥,开渠引水,穿城区出西南郊灌溉农田,长约三里余。数百年来永有水利之用。

        桐溪塥虽为水利工程,在生产稻米鱼粮的同时,却也贯通了小城的血脉,带给它云雨之露、山川灵气。通衢里巷、士民官绅无不浸染在它莹莹水色中。

        桐溪塥所经之地,市廛林立,烟火氤氲,其间散布世家宅院。桐城仕宦多欣羡林泉,往往缘溪择居,以为觞咏之乐。据道光《桐城县志》记载,塥水穿城北民户,流经姚鼐故居,南行入县衙署,蜿蜒至钱家书院,抵操江巷,经行于姚氏宅邸内。

        钱家书院为明代刑部尚书钱如京故宅。钱如京任监察御史时,查获外戚侵占山东民田,横征暴敛,遂抗辩不息,还民以利,当地百姓立生祠祭之。钱家书院是百姓俗称,正名是桐溪书院,系明代桐城最早的书院。据方志记载,当时书院颇具规模:“中为近思堂,后为聚奎祠,旁为书舍,左曰卓尔,右曰豁如,前为仪门。”明清时期,桐城书院林立,乡间民户皆闻诵读声,这是桐城文教大兴、名士辈出的社会基础。书院迁址重建后,钱尚书爱其地清溪环绕,林木荫翳,购为宅院,在此赋闲逸居。操江巷,得名于明代户部侍郎盛汝谦。盛汝谦曾任南京提督操江之职,他生性俭约,致仕后却罄尽家财,募筹资金二万余两,将一座残损不堪的桐城土城改建成周六里、高三丈六的巍巍砖城。

        姚氏宅邸,本是一座高门深院的园林建筑,桐溪塥长长地穿行其间。园内清溪碧池,假山亭廊,曲径通幽,花木深浓。现今只存有一座四合院,以及一株古藤,两株广玉兰。其初建主人是姚文燮。姚文燮,清顺治年间进士,他任直隶雄县知县时,有旗人来圈占膏腴之地,牵绳量地,绳所到处,民不得有。姚文燮愤然拔刀断绳。旗人见其刚直,不敢相抗。宅园传至七世孙姚元之,故今称“姚元之旧馆”。姚文燮、姚元之皆工于诗文书画,画艺冠绝当时,姚元之有画作《荷蓼图扇》《花鸟图扇》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家族谱系上说,他们属麻溪姚氏,麻溪姚是桐城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家族一直保持着典型的耕读传家之风,历代硕宦名儒辈出,在桐城,有“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

        桐溪塥,旧称桐渠。其实胡俨修建桐渠时有两支水流,入城后自县衙署分流,一支是桐溪塥,多为明沟,另一支多为暗沟,伏行民户之下,称蛛丝沟。蛛丝沟所经有左公祠、学署、贤良祠。学署与文庙并联。明清儒学遵循庙学合一的体式,左学右庙,既主祭祀孔子,又供生员读书。知县胡俨在开渠引水中,有意将一泓清泉导入学宫,犹如引来洙泗之水,给这方黉宫学府带来涓涓灵气。蛛丝沟在此敞为明渠,清清溪水盈盈于泮池之中,潺潺流淌在“万世宗师”照壁外,泮桥、洙泗桥、三步两个桥,诸桥皆平跨沟水,别有风致。贤良祠巍峨堂皇,是清雍正皇帝为表彰大学士张英专建的庙宇建筑。

        蛛丝沟途经几处私家园林,如涉园、南园等,涓涓溪流为其提供了造景水源。涉园取意于陶渊明“园日涉以成趣”,为张英大伯父张秉文所有,园内清溪绕堂,碧池浮藻,园外即是平堤岸桥,柳陌稻花。张秉文,明崇祯时任山东左布政使,为抵御清兵,衣不解甲,率军民守卫济南城十余日,城破后在巷战中中箭身亡。妻妾皆赴大明湖殉身。

        南园,为张英外孙姚鋐宅第。姚鋐之母张令仪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生笔耕不辍,作诗词数千篇,其诗虽限于闺阁经历,却清新雅洁,古朴深秀,在清代女性文学史上有独到的价值。南园就是她亲自设计建造的。她在《南园记》中写:“予爱其幽僻,结债经营,以五百余金为儿购之……客来游者皆叹美之。”清文学家刘开也有《南园记》纪其胜景:“庭宇壮丽,景物缤纷,奥旷咸宜,广狭合度,亦可以洗尘虑而悦视听,荡寒雾而暖心骨。”园内风荷月影,翠竹含香,乱石介立,轩栏曲折,占尽林园之胜。张令仪在此援笔歌赋,动辄成韵,自有怡然之乐。南园建成时,张廷玉亲题园名“洛社”,当借自欧阳修、梅尧臣诗社名。

        桐城古城格局几经变易,定型于明代万历年间,状如金龟,向山水而行。在城池建设中,始终谨慎地保护了桐渠水系。桐溪塥和蛛丝沟自北向南,分贯东西两侧,如同经督二脉,深深嵌入城区肌腹之内,造就它道法自然的脉络肌理。它以安静和优雅滋养出这座小城的人烟阜盛、人文昌炽。

        桐溪塥最有风姿的一段,当在老衙署,即今之桐城中学校园内。衙署在县治中街,是分体式建筑群,依明廷颁定的统一格式建设,包括县署、县丞衙署、典史衙署、县尉署、察院等。溪水盘曲在斋堂庑院间,为深潭,为急湍,为曲沼,或浅水激流,清澈见底,或积色成黛,水光潋滟。老衙署自明初至清中叶延续四百余年,咸丰三年(1853)被太平军放火烧毁,遂成废墟。光绪二十八年(1902),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自东瀛考察西学归来,爱其地溪水清澈浏亮,于此请建桐城新式学堂。民国十四年,孙闻园继任校长,他提倡美育教育,劝募地方士绅捐资,于校园外环溪兴建桐城公园,引水作池,凿石为屿,堆土成山,又刻石立柱,修建亭廊,广植花木,以为师生徜徉游息之所。

        桐城公园现已融入在校园内。著名作家舒芜曾有诗回忆:“云物清泠竹树妍,诗家庭馆接郊烟。童心惘惘烧春日,诗思沉沉酿雪天。每对青灯怀往迹,曾因碧萝误华年。龙眠山影双溪月,碾玉泉声到枕边。”从这所古老的校园里走出了众多名动神州的英雄人物,尤其是那个令人称羡的院士群体。这些院士正心远志、修身报国的精神和格物致知、上下求索的意志都曾得到这一脉清泉的涓涓滋养。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