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德育天地

以动态的观念拓展中学德育的空间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07-06-29    浏览次数:2800  次

桐城中学  黄祥林

  人自出生之日起,即具有社会性,人与社会好比滴水与大海,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不至于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生存发展。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的为社会服务的智力才能;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责任意识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等等。而这些基本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需要从“外面灌输进去”的。如果没有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教育进行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其他方面的灌输,上述基本素质是不可能形成的。由此可见,要使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必须在注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统的德育观念比较注重德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认为德育就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认为人的心理面貌是由思想品德和智力才能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智力才能体现着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而思想品德则表明一个人为社会服务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愿意为哪个阶级服务。在这两个方面,“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这种观念注重原则性,缺乏灵活性;肯定无产阶级的德育价值取向,否定普遍的德育价值取向;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忽视甚至拒绝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规范。这种传统的观念是与传统的社会相适应的,但在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有点苍白无力!

  当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市场经济方兴末艾,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中存在着消极落后因素;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逐渐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但同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也相当严重。这一方面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又要求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来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属性很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多重性格,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更不例外:他们自尊心强、上进心强、好胜心强,但心理脆弱、感情脆弱,易于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但难以承受失败和挫折。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创造性强,但往往良莠不分,是非不辨,方向不明,容易冲动,容易迷惘。他们崇尚英雄,追求个性,希望得到理解、承认和尊重,但缺乏理智,自行其是,自由散漫,率性而为,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别人的感受……总之,在他们身上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善念”与消极的、低沉的、病态的“恶念”同时存在。如何正确引导广大的中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断地积聚“善念”,用“善念”征服“恶念”,进而祛除“恶念”,成为不妨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人”,进而成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所贡献的“人材”,是摆在中学德育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同时也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动态的观念对待、审视德育工作,用动态的观念开展德育工作,不断地拓展中学德育工作的空间和领域,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用动态的观念审视中学德育工作,就是把中学德育工作放在运动变化的状态中加以分析和考察,树立动态的德育观念。时代是变化发展的,青少年学生是变化发展的,因此,中学德育工作也必须是变化发展的,没有理由一成不变。用动态的观念研究中学德育工作,首先必须超越德育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既要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也要对中学生进行传统道德的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也要吸取历史上——包括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形成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优秀道德品质;既要树立中学德育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观念,更要树立中学德育为祖国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的观念。其次,我们要树立大德育观念,在教育内容上必须突破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框架,凡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善念”增长的一

9 7 3 1 2 3 4 8 :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