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文学园地

扬好帆方能起航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08-11-04    浏览次数:2568  次
—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桐城中学   张付红

 
    教学目标是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具体反映,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它对课堂教学的意义,就好比帆对船的作用,扬好帆方能起航。
    尽管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人对教学目标的这种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的认识不够深。本文就试图在分析有关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一下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但却很少有人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翻开有些老师的教案,你就会发现,针对同一篇文章,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都尽显自己的特色、个性,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马虎了事,有的凭经验随意为之,有的干脆就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甚至还有的根本就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成了花架子,成了摆设。写教学目标,只是走过场,为的是教学设计的完整,为的是应付上级的检查。因此,要设计好教学目标:
    首先,要强化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能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合理安排和展示,学习效果才能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能有科学的依据。
    其次,要分析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脚本”。分析教材就是要认真研读教材,掌握其结构体系与精神实质,这主要包括:教材讲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它与前后的内容有怎样的联系,教材是以激发情感、引导行为为主,还是以阐述道理、传授知识为主,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有怎样的联系等等。要把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然后再回顾有关这些教学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教学媒体对教材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处理,最后再确定三维目标。
    再次,要分析学情。如果教师仅凭自己对大纲、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制定出几条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硬塞给学生,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去实现,就必然会把学生推向被动的局面,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消极情绪。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要靠教师主观上的奋斗,还必须依靠学生主观上的努力。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参照对象,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知识储备、思维特点、个性差异以及认知规律等。但有时尽管我们努力去考虑学生的实际,可结果还是不能完全吃透,所以就会存在教师的主观愿望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应变机智,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一定的估计,留有一定的弹性,便于适时调整。
    教学目标是师生要共同完成的任务,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彻底吃透教材的同时,充分照顾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
    要科学而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行为主体
    课堂教学目标时指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的却是教师的行为,比如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教学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等等。
    2、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有人用一些含糊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去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比如“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懂得传记的写法”、“掌握实词的用法”……这些目标太笼统,过于抽象,大而空,难以操作,难以测量和检验。我们应该知道,教学目标也是课后评价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给出了学习目标的说明,阐明了各目标水平的要求,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设计目标是不限于列举的动词的范围),教师可以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在分析具体内容标准中的目标水平时,一般可以通过描述“标准”的动词来判断其学习水平要求。比如对应了解水平的有描述、说出、识别等,对应理解水平的有概述、阐述、说明等。
除了明确行为的主体和正确描述行为外,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还应该明确行为的条件和程度。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和范围。程度是指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状况。比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至少能归纳出‘以’的五种用法”,这里主体是“学生”,行为是“归纳”,条件是“通过本课的学习”,程度是“至少五种用法”。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也是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因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力求准确、具体、科学,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优化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于是大家纷纷响应,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都三管齐下,一维不缺。可是这样看似全面而具体的目标到底在教学过程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又能不能实现,也许连设计者本人都不甚明了。教学目标一旦设定,就应该力求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本文就此给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层次分明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有些知识是需要学生理解的,还有些知识是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的,因此,我们应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出各种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另外,我们也要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要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不能简单地的将其分解到每节课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找准切入点、突破口,统筹安排,整体把握,针对文本内容和特点,分层次地设置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准确定位和组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以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出能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信息,培养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比如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主要人物,我们可以设计出这样的具有层次性的目标:①学生能说出本文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②学生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学生讨论从她们的身上能不能归纳出“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观点。
    2、灵活多样
    首先,我们反对两种“机械”。一是反对机械地照搬自己的经验。上文言文,就是要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赏析诗歌,就是要品味语言、领悟感情;学习散文,就是要掌握“形散而神不散”的写法。二是反对机械地照搬三维目标。涉及到“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掌握文章内容,分析写作;涉及到“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进行讨论、质疑、探究等活动;涉及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联系实际谈看法,熏陶情感,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有关三维目标是不必面面俱到的,具体到每一节课,可以有所侧重。比如设计《老人与海》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完全可以偏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其次,我们反对两种“极端”。一种是教学目标设计出来是做样子的,教师上课时,心中没有目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满山头的放羊。另一种是教学过程一味围绕教学目标,教师畏首畏尾,处处被教学目标牵着鼻子走。
    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预设,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
    3、转向生成。
    (1)将教学目标转向学习目标 。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而学生本身却处于盲目的状态。学生既然不能知道自己应该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也就无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只有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明确自己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学生才会掌握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跟踪、调查、访谈,督促学生利用学习目标的检查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使他们真正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2)及时反馈信息,由预设转向生成
    有些教师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其实则不然。首先,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打破预案中的思维定势,凭借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的有效发展,做到预设性和生成性因势融合,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其次,教师还应利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作业等具体的方法,对学生落实三维目标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判断要准确,处理要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进行调节,及时地回授补偿。这样,通过一节课、一篇文章、一个单元的及时评估检测,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弥补缺漏,防止问题的堆积,影响后面的学习,而且能推动下一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加科学,下一次课堂教学更加优化,下一次目标的达成更加接近。通过教师为目标而教,学生为目标而学的积极性,促进每一级目标的不断“升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帆对船固然重要,但在具体的航行过程中,还得靠教师这一舵手灵活地去掌舵。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