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文学园地

母校春秋

作者:周俊(1985届毕业生)    发表时间:2022-03-07    浏览次数:8031  次

01 

母校春秋  

       母校桐城中学,是一所省重点农村中学。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面容在今天又增添了新时代的红颜。八二年,我们有幸参加了母校八十岁大庆,这更焕发了我们对母校深沉的爱。她位于龙眠山之南麓,一条小溪穿过校园缓缓流出。  

       昔日校监督陆元强老先生给母校的撰联:“池可浴,亭可风,想诸君偕游其间,当寻孔颜乐处;中益精,西益博,愿遂心深造自得,好成欧亚通材”。这既勾画了母校的优美环境,又突出了母校的创始人——吴汝纶老先生的办学宗旨。几十年来,母校为祖国输送了大批人才。  

       在母校度过的三个春秋使我终身难忘,母校的一切都使我流连忘返。一草一木,都牵连我的不尽思绪;一花一叶,都引起我的无限爱恋。漫步在草地里,休憩于后乐亭,更有古藤的紫蕊灿烂、八月的桂花飘香……

2022030701.jpg

02 

春 

       春风拂过校园,校园沉浸在浓郁的花香中。花园中,迎春花抢先报告春的信息,杏花、桃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站在花园中,自然想起一位老校友的撰联:  

       亭临一带清流,携侣来游,应领会后东风高,励君四化;  

       石镌六朝文句,凭栏赏望,莫忘却先忧天下,兴我中华。  

       这是紧挨着校门的一个花园,它的左对面有个游泳池,前面一条小溪流过,穿过游泳池。花园被一条小径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南边的小花园中有用青草培植成的“科学春天”四个大字。各种各样的花朵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叫人格外舒畅,我们常在此看书、谈心。  

       掩映在群花之间的是一柱石碑,它的南北两面正楷石刻,分别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东西两面是篆文石刻。石碑挺立在四方基座上,下端刻有“集六朝人文句,乙丑三月方守敦书”。碑的不远处,有两颗银杏树耸立着。我们常在这里畅谈理想,交换心声,树立“高峰入云”之志,培养“清流见底”之德;我们在科学的春天里似雏鹰练翅。  

       古色古香的后乐亭坐落在北边的小花园中,这里有紧靠着小溪的荷花池,东边有一假山。后乐亭在校庆时修缮一新,它坐北朝南,是四角亭。小亭的顶端是个葫芦形的装饰,在阳光下耀耀生辉。亭的上部有两层,共八个角,檐牙高啄。中间有个小阁楼,阁楼的南边有一块木匾,黄色的底板上镶嵌着“后乐亭”三个朱红大字,刚劲有力。这是老校友黄镇同志的手迹。其余三面由小玻璃窗组成。亭的下部有四根朱红大石柱。亭内有两排南北向的石椅,仰望顶部是一幅孔雀开屏图。  

       坐在后乐亭内小憩,微风送来阵阵清香,溪水唱着欢乐的歌儿,令人心旷神怡,沉醉中念着“后乐”二字,你会猛然想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呵,后乐亭,你不仅是人们休憩的好地方,还时刻提醒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要迷恋于“乐”,而要奋斗!我们常在此聚会,共赏自然之色,吐故纳新,倾听自然的呼唤,咀嚼“后乐”,萌发鸿鹄之志。  

秋 

       八月的桐中是一片桂花芬芳的海洋。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桂花香伴陪着你。校园内有几颗大桂花树,众花怒放,簇簇桂花点缀在树枝上,爬满了枝头。桂花既可赏又可食,糖拌桂花也是种美味,但我们没人去摘取它,爱护校园的一花一叶,人人有责。  

       桂花还有种特性,它的叶子和花是分开的。每当我们心中有不愉快或学习疲劳时,在月光下漫步,贪吸几口桂花香,心情格外舒畅,心中的郁闷或疲倦一扫而光,精神立即振奋起来。中秋赏月,别有一番风味。皎洁的月光下,浓郁的桂花香中,我们吃着月饼,望着明月,想起了亲人,想到了宝岛台湾,想到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我们吟诵苏东坡的名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校园里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是当年姚鼐先生亲手栽种的,它是桐城中学的象征之一,要由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主干比两层的教学楼还要高二、三尺。它就在我们教学楼前。我们常在银杏树下漫步,每天都见到它。每当我们望着它时,心中充满希望。银杏树时刻告诫我们,要不负众望,努力吧,“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金色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毕业了,怀着无限眷恋之情离开了母校。母校的一切在我们心中闪现:半山阁吴老的撰联:  

       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  

       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刘邓大军召开过军事会议的地方——今天的图书室,还有留下我们无数足迹的青青后山——我们常在此观看旭日东升。我心中回荡着原桐中校歌:  

       龙眠钟气代起人豪,  

       莘莘学子待熏陶。  

       仰止吴公创业劳,  

       勉成国器望吾曹。  

       忠诚信义校训孔昭,  

       精神淬砺兮,永熙永朝。  

       敬爱的母校,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愿望。我们正在向着远大目标奋进,虽然有失败者,但一定有成功者!  

       作者自注:这是我1985年刚进入大学时在班级自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感情醇厚,原名“母校春秋”;时过境迁,桐中校园今虽面貌焕然一新,但依旧能寻觅到我心中的种种情愫。本次供稿做了部分删节和修订。如有谬误,敬请指正。原文中的撰联和校训等有误,已根据罗德泉先生提供的资料予以纠正,在此一并致谢。     

03 

桐中校庆 

       桐中就读三年,除学习外,其它生活点滴,无不与文化相关,沁人心脾。120校庆即至,再次回味,展望盛会!  

八十校庆 

       我们这一届刚入学,就赶上桐中校庆。我在城关书摊上觅得一本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如痴如醉,收益颇丰,也就将就着模仿诗词了。学校向同学们征求校庆庆贺的作品,我一口气仿“填”了好几首诗词,本来是信心不足的,但后来在校庆橱窗里竟然看到了自己的作品,一份也没少。后来《星星诗刊》(时常有陈所巨诗人的作品)在校园(专人)出售时,我碰到都要买上一本,从中认知了不少桐城籍的诗人。  

       此前,学校为校庆修葺一新,我习惯早起流连于校园中。某天,我看到一班人在忙乎这什么,就在现在的“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原校图书馆)旁边有个通往院子的小门,他们将新的春联贴在门上,一人扛着摄像机认真的拍摄着,好奇心驱动我前去观看。现在回想起来应是记录二野的资料。      

2022030702.png

       自小就接受桐城文化的熏陶,口传之外,就是阅读。门口有小贩时,兄长们总是在其布袋中翻找旧书,大多是花钱买下来。我也就有了阅读的机会。象棋、扑克等,自小就学习,也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到了城关就读桐中后,更是如此。  

       杨怀志老师担任我们的语文课教师后,我们跟进了文学的世界:他在课堂上讲了“粉笔盒”的故事,我非常感动,理解老师的志向与现实的客观,我也在《安徽日报》上看到了《粉笔盒》的文章发表。他与陈所巨先生合著“阮大铖”的小说,向出版社提交稿件前让我们几个同学帮忙誊写稿件,我们有幸提前阅读了部分章节,有关安庆振风塔一章我有深刻记忆。由此总是惦记此书的出版。  

       后来的大学毕业前的某一天,我在山东大学的图书馆里突然看到了熟悉的名字:《明宫奇冤》,作者杨怀志、陈所巨。此书正式出版了,我很高兴,尽管是合著(原本以为专著),因为此书在准备出版前眷稿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帮忙誊写了点(我的未必用上,我对当时的字迹不自信),时间有些长,但我总是惦记在心。所以我很是欣慰。这就是所谓“心愿”吧,也更是桐城文化熏陶的结果。  

百年大庆 

       工作后,母校情结严重,尤其是桐城中学,每次返乡时几乎都要桐城走一走,感悟过去熟悉的小路,拜见下各位老师和同学。每次走在校园里,很自然、亲切。  

       恰逢桐中建校百年大庆,时任安庆市委书记赵树丛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到桐检查校庆工作筹备情况。受知名校友指派,我协助处理校友向母校赠送礼品事宜。我把物品送到桐中时,恰逢赵树丛书记到校检查工作。当时领导视察时,有摄像机不停的跟着拍的。现在回想起来,亲密感如昨。不由感叹:桐中的发展与领导的关心也是密不可分的。

 2022030703.png    

参加百年校庆时在校园的留影 

       盛会那天,各方校友赴校,科学家、学者等,专题会议不断;各方来客,倾心商谈,招商引资,同步进行。桐城市整个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翻看校友集(录),更加自信、自豪!  

       衷心期待120周年建校大庆的盛会!


作者简介:周俊 桐城中学1985届毕业生


文章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dTfW6tkgnICnsXPBHfLjQw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