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教研活动

谈 美 学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5-12-07    浏览次数:4475  次
                  ——读《美学浅识》感想
    我读了《美学浅识》后,对于美学的认识,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现代教育中贯彻美育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只有实施美育才能提升人的审美能力,以达到欣赏与创造美的目的,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一、“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这就必须学习美学,以美陶冶人,通过怡情养性之路,全面发展做人的本领。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爱美是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
    在桐城中学80周年的校庆之际,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在京校友给母校题词“人才的摇篮”。而“如何教育”这个问题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都曾反复被提起。只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指出“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即“人是用全面的方式,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掌握他的全面本质”。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教育必须以人这个整体为对象,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作用,只有使人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这样用劳动创造美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无缘的;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使得人的片面发展的程度也愈益加深。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的:“从而使他一生束缚于一定的操作和一定的工具之上。”而现代化大工业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更进一步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阻碍这种发展,也不能在自由的劳动中创造美。
    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并在马克思美学理论指导下,用美来塑造“现代人”。正如作者所言,没有体育的教育是“残废教育”,没有创新的教育是病态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害人的教育。因此,美育的重点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美育为体系的教育,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作为一个高中生,文理分科是必然面临的重要的人生路口,而“文理分科”实质上就是片面教育,充其量只能培养“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这种观念太落后了,它尤其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且导致学生失去了主体性,缺乏了个人思想的自由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就是没有美育的教育造成智育的“空白”与缺陷!因此,在教育中贯彻美育精神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利于中国的教育文化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就是审美能力,所谓美育主要是它提高师生的这种能力。
    但在现实生活中,“美容”、“美发”、“美甲”……随处可见“美”的标签。“美”融入生活了?朱光潜先生曾说:“我认为任何自然状态的东西,包括未经认识与体会的艺术品在内,都还没有美学意义的美”。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的意义认识十分模糊,到底什么是美学意义上的美呢?他指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美是属于意识形态的,只有这个意义的美才是美学意义的美。”
    生活教育的目标是创造美,对于我们而言,应把读书当作一种审美和创造美的重要过程与形式,即是以客观条件(老师与书)为对象,融合进我们主观意识(思考)形成整体认识,那才体验到知识美。这不仅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兴趣,而且能运用自如地指导实践,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创新;还有,体育运动也是追求人的健康美,因此“从锻炼健康的身体中来锻炼健康的精神”,把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使我们自身更加充实和完善。美育没有任何时间空间限制,完全按照个人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既要追求科学技术的美,更要注重塑造理想人格美,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自己的有个性特点的人文素质。
    中国古代的庄子曾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即世间万物中,“美”与“理”有相关性,从而使美成为科学的基础。
    今天提倡美育就是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今后我们应该加强美学修养,抓住美的本质问题,做到以美求真,以美立人,在各科学习中都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目标,不断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只有审美的人才能走向一个全新的美的社会!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